宏观
1、俄乌战事可能长期化
本周俄乌战事继续缓慢推进,双方谈判无实质进展。美、德、英、法、意等多国都宣布了对乌克兰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性武器,本周战事中也看到俄出现一些比较大的损失。笔者认为随着西方持续大量军事援助,乌克兰抵抗力量在增强,其谈判妥协的意愿会更弱。在战场未能决出胜负之前谈判不可能有结果,战事可能长期化。
本周美国、北约以及欧洲多国都反复表达了绝不直接进入乌克兰的态度,但波兰开始呼吁建立维和部队进入乌克兰,同时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北约直接对乌军提供军事侦察、指挥,已实际介入。随着战事拉长一方面战争逻辑必然起作用,未来人道危机会加剧,西方舆论推动的反俄情绪加强,另一方面北约越来越明显的军事支持行动,存在激化矛盾导致战事失控的危险。因此战争格局仍然高度不确定,失控风险在加大。
2、俄罗斯开始能源武器化,通胀预期大增
周二俄罗斯宣布因黑海石油管道故障,可能需要两个月时间维护,期间损失100万桶/天的出口量。周三普京宣布要求“不友好国家”需要支付卢布购买天然气。俄罗斯副总理说俄公司预计4-5月会出现物流和能源供应支付方面的困难。说明俄罗斯压力很大,终于走到以能源为武器对抗制裁的地步。
目前为止美国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实施禁运,英国计划到今年底完全停止进口俄石油,欧洲主要国家都拒绝对俄能源禁运。所以除回避制裁风险和物流干扰造成的临时性影响外,实际禁运规模非常有限。但部分欧洲国家领导已公开表示拒绝以卢布购买天然气。同时本周拜登访欧参加欧盟峰会,承诺增加对欧洲的液化气供应。OPEC+则表达了对将俄罗斯剔除能源供应的担忧,暗示来自OPEC的供应增加仍然有限。
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很高,中东和北美的液化气无法弥补缺口,一旦真的减少进口将导致欧洲能源大幅飙升。欧盟已制定了到今年冬天减少2/3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计划,如果切实执行,也意味着在冬天之前大量购买。
此外本周美欧宣布新的重要制裁措施包括美国和欧盟同意取消俄罗斯的WTO最惠国待遇,美国财政部禁止与俄罗斯进行黄金交易。俄罗斯上周成功支付了美元和欧元主权债利息,但本周俄罗斯一家钢厂因代理银行花旗拒绝支付,出现了企业债券违约。
总体来看,由于俄罗斯开始能源领域的反击,双方博弈更激烈。由于双方对能源销售都高度依赖,未来发展高度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石油、天然气价格将长期维持高位。这进一步加强了通胀预期,对大宗商品利多。
3、联储加息预期强化
本周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不错,美3月马基特制造业PMI指数初值58.5,前值为57.3,上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降至18.7万人,为50年来最低,显示美国经济恢复节奏并未受到战争影响,甚至通胀还间接促成就业更加积极。美联储3月首次加息25个基点,联储官员反复喊话支持更快加息。联储观察的交易显示市场预期未来两次加息幅度50个基点的可能性大,说明当前金融市场已经在为超预期加息节奏做准备。
目前通胀率只有上世纪70年代可比,但本次高通胀始于供应链干扰和战争影响,另外本周公布最新民调显示拜登支持率降到40%的新低,其为赢得中期选举将采用什么策略也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央行官员加息意愿并不强,3月议息会议联储暗示年底加息到2%左右,明年再加息2%。如果仅加息到4%左右,在最近十年来看其利率水平并不算高,符合联储长期利率低位的趋势。历史经济看通胀初期经济仍维持扩张,加上美国作为资源大国和获得战争红利,其经济前景仍偏乐观。美联储官员也表示不担心美国经济增长,但欧洲可能陷入衰退。美国和其它地区的股市可能分化,美股仍维持偏强格局,美元回流和经济衰退压力则导致欧、亚股市承压。
4、中国努力维持增长信心
上周末上海地区疫情大范围扩散,到目前为止峰值未过,目前华东、华北、华中都有疫情扩散,华南疫情控制逐步解除。整体看3月以来疫情大范围扩散,涉及地区占全国GDP总量的70%,对经济拖累很大,即将公布的3月经济数据可能比较差。
继上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布置稳增长、稳信贷、稳金融工作,本周李克强再召开国常会,要求保值社会融资适度增长,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实施大规模退税抵税。从前两月金融数据看,宽货币还未能传导到宽信用,特别是房地产销售继续萎缩,最近更多地方降低房贷门槛,后期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回升的预期仍在。整体看,管理层不断发出稳增长、稳金融的信号,国内信心有所增强。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西方世界一系列金融制裁引发资金担忧和外逃,也造成近期国内股市的持续大跌。最新的引爆点是美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列出不符合审计要求的拟退市中资企业名单。上周中方表示正积极与美监管当局协作处理监管要求的冲突,支持中资企业赴美上市,担忧情况有所缓解,但本周五有消息称美方表示对中概股全面检查审计底稿没有商量余地,国内股市再受明显打击转跌。
笔者认为国内稳经济措施逐步起效,二季度经济阶段性反弹的信心仍强,只是疫情、制裁担忧等因素抑制股市风险偏好,市场情绪偏谨慎。
5、总结:俄罗斯以能源反制,通胀预期上升,美联储加息预期上升,国内稳增长预期仍强,但疫情和外围担忧不断,风险偏好受挫。整体造成大宗和股市的分化,实体需求回升和通胀预期对大宗利多为主。
现货
1、本周LME库存小幅波动,总库存回到8万吨一线,欧洲和亚洲有一些交仓,现货贴水收窄到10美元以内。但俄罗斯警告4-5月可能因物流和能源支付出现困难,俄出口因制裁风险和战争危险很多都已暂停,估计4月以后欧洲的铜到货减少,转向紧张。从中期看,铜俄如果受制裁出口受阻,也将抬高铜价均衡水平,中期偏多。
2、海关公布前两月主要进出口数据,精铜进口58.3,较去年同期增加2.5万吨,1月以来比价恶化,但因去年末进口船期的延迟导致进口略有增加。废铜进口2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8万吨,因去年同期为刚实施新进口要求,现在进口已理顺。此前公布的前两月精铜产量17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7万吨。不考虑出口的话,表观精铜消费较去年同期增加4万吨。统计局公布的前两月铜材产量数据28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8万吨,大数据体现出来今年初以来消费还是保持了增长势头。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前两月电网工程投资313亿元,同比增加37.6%,光伏装机3.2亿千瓦,同比增长22.7%,风电装机3.3亿千瓦,同比增长17.5%。此外基建投资增长8.1%。消费表现分化,但重要的电力投资方面还是保持较高增速,支撑消费增长。
3、本周国内消费供需两弱。华东、华北都因疫情继续扩大,工厂停工范围增加,铜价反弹后消费减弱,现货升水由上周最高380元降到本周五140元。现货进口亏损由周初的1300元扩大到周五的2300元。废铜供应两弱,但本周精废价差扩大,周五精废价差扩大到2000元,废铜对精铜的价格优势大幅扩大,这反映了终端真实需求很弱。整体价格结构由低位的明显强势迅速转为显著弱势,通常这意味着实际消费不支持,价格有回调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比价再度大幅下滑,刺激炼厂出口,并且自1月开始比价就一直不利,导致正常的贸易进口偏少,库存转往LME亚洲仓库。据钢联的数据,本周四国内主流消费地库存13万吨,较上周四减少4.7万吨,保税25.8万吨,较上周四减少2.4万吨。国内库存连续三周降库,与往年相比降库时间最高、降库幅度最快,绝对库存最低。可见LME战争溢价通过沪伦比价影响国内供应,沪铜低库存高升水的基本格局不变,相应的如果价格回落,会重见高升水,支撑稳固。
4、总结:战争引发的高通胀预期日益增强,对大宗商品整体利多影响加大。铜库存快速转移,两市价格结构也相应变化,但整体低库存高升水结构不变。短线看沪铜价格结构在71000附近明显转为强势结构而在73000上方转为经显著的弱势结构,反映短线压力,但下游实际消费并不弱,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消费逐步回升,铜价震荡区间继续上移,支撑可能上移到72000区域。策略上多逢高换手,回调继续买入。下周主要波动区间75000-72000。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